选链决策比你想得更复杂

公链之争|稳定币部署策略大公开

上周有位读者私信我,问了一个很典型的问题:

“June,我们团队准备发行一个锚定美元的稳定币,现在想知道应该部署在哪条链上?是直接上以太坊主网,还是找个交易量高的L2?Solana看起来也很猛,还有Sui、TON这些新链值得考虑吗?”

其实这个问题还蛮普遍的,因为它不仅是稳定币相关的决策。

也是几乎所有想做基础设施类资产协议的团队都迟早要面临的核心决策。

更是所有Web3产品经理和开发者在做链上产品时必须面对的“第一选择题”。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选链的逻辑

一个链的选择,影响的不只是上线速度、Gas 成本、还包括用户是否愿意接入、DApp是否愿意集成、甚至是否能进驻大型DeFi生态。

稳定币这种“链上基础货币”,对选链策略的要求非常高。

所以这篇文章,June 决定系统地和大家聊聊:


为什么稳定币选链更复杂?

如果你开发的是工具类DApp,链只是你的交互舞台;但如果你发行的是稳定币,链就是你整个生态系统的起点

一条链影响的维度

换句话说:选错链,轻则没用户,重则没人集成你,稳定币也出来只是“孤岛币”。

data


如何分析每条链的“潜力”

我们先来看看当前主流公链的关键数据指标,帮你判断每条链的“吸金能力”、“用户活跃”与“交互能力”。

chain

表内数据截止日期(2025.06)

数据来源:DefiLlama 、Suiscan、Tonstat、Aptos labs


不同战略稳定币如何选链?

场景一:DeFi为主、安全优先——部署在以太坊主网 + L2(如Arbitrum/Base)

适合团队:

建议组合:


场景二:支付转账为主、低成本优先——部署在Solana、BSC、TON

适合团队:


三个你不能忽视的决策建议

  1. 别轻视TVL和协议数量,它决定了“你是否能被集成”

    • 一个没有借贷协议的链,你的稳定币就无法被“使用”,只能“展示”。
  2. 链的性能 ≠ 实际体验,生态成熟度更重要
    • 高TPS不代表用户真的会选你。开发者数量、钱包集成量、第三方支持更关键
  3. 考虑多链发行策略:主链安全背书 + 分链使用体验
    • 很多成功的稳定币项目(如USDC)都选择“多链部署 + 定点深耕”。

总结:部署稳定币,是技术决策,更是生态战略

我们在挑选链时,不能“唯数据论”

TVL再高,如果Gas贵、TPS低,也未必适合实时交互类工具。

链上数据、生态活跃度、开发支持、资源获取难度——这些都要综合考虑。


觉得文章不错就支持一下呗~

打赏二维码

本文版权归 June 所有,采用 CC BY-NC-ND 4.0 国际许可协议 授权。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文链接,禁止改编及用于商业用途,商业合作请联系:yula.qi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