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 Web3 的方式重构社交影响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点赞、粉丝数、浏览量...
GiveRep|产品拆解(6/100)
1 产品名称
2 简介
2.1 一句话介绍产品
GiveRep 是 Sui 生态中的 InfoFi 龙头项目,社区驱动,让用户为高质量内容赋予价值,给予声誉 reputation。
InfoFi,即 Information Finance(信息金融),核心理念是将“信息”资产化,尤其是用户的注意力、社交影响力、内容质量等,构建一种新的金融激励系统。
2.2 产品基础数据
上线时间:2025 年 4 月
7 日活跃用户数:625,317(2025 年 7 月 24 日数据)
官网数据(2025 年 6 月):
- 跳出率:28.98%
- 月活:58w
- 用户地理分布:印度 31.36%,土耳其 19.76%,印度尼西亚 18.99%
- 流量来源:直接 64.96%,社交 18.89%,搜索 8.06%
跳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约为 40-60%),说明用户有较强的行为转化倾向;直接访问占比高,表明 GiveRep 在用户中已有一定品牌认知,尤其是在参与者社群中形成了路径记忆。
2.3 社交媒体影响力
X(Twitter)账号粉丝数:26 万+(2025 年 7 月)
增长速度:上线 2 个月即增长至 25 万粉丝,增长速度极快,说明用户传播意愿强;
推文互动数据:平均阅读数 10 万+,部分活动推文阅读量可达 20 万以上;
代表性活动:与 Cetus、BlueprintAIx、Bluefin 等生态项目的 Loyalty Campaign,单条活动帖常获得数千条评论与数万互动量。
2.4 团队成员
GiveRep 团队背景为技术导向,核心成员具备强大的开发能力与区块链经验,是推动项目技术落地和生态对接的关键。
创始人 Eason Chen(@Eason_C13):
前 Bucket Protocol 研究员、Mysten Labs 实习生;
本科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做过聊天机器人,有深厚的自然语言处理的背景;
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 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是技术出身的 Builder,曾以开发者身份参加 Sui 黑客松;
为什么选择 Sui:“Sui 社区氛围好,开发者生态支持充分,底层工具齐全,有利于项目落地和早期成长。”
3 商业模式
平台:GiveRep
作为声誉积分 REP 的计算与分发者;
从 Twitter 上抓取特定内容,计算用户声誉积分 REP;
向项目方提供声誉驱动的“用户激励服务”与流量曝光,获得收益。
项目方:Project
提供内容任务、发起 campaign;
支付宣传预算,获取流量与用户参与;
向创作者发放激励(通常是 Token、NFT 或空投资格);
借助 GiveRep 的机制筛选真实、高质量用户。
内容创作者:Content Creator
创作 Web3 内容,尤其是与某项目相关的发言、图文、教程等;
内容质量高、互动数据好可获得更高的 REP;
同时也可能获得项目方空投/激励(Token / NFT 等)。
评论者:Replier
在推文下方发表评论,参与互动;
发表评论每天可获得 3 个 REP,同时内容创作者也可以获得 REP;
活跃的 Replier 可凭 REP 进入榜单、可能获得潜在空投的资格。
商业模式概括
GiveRep 的产品本质是一个 “社区驱动的去中心化广告营销平台”,本质上 GiveRep 提供的是流量转化+声誉背书能力,其收入与影响力来自以下几点:
- 收入来源:
- 项目方向 GiveRep 支付合作费用(类似广告代理 / 推广服务);
- 护城河:
- 核心是基于 REP 的链上声誉系统和用户排行榜机制;
- 用户互动越多,链上留存数据越丰富,历史互动可持续赋值(做出“声誉曲线”);
- 项目方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筛选优质创作者,形成 “创作者声誉系统”。
- 价值定位:
- 对内容创作者:既是内容变现平台,也是建立声誉的舞台;
-
对项目方:是高效获取有效用户的工具,减少无效营销,降低空投浪费;$2000就可以尝试流量起飞的感觉 🚀
- 对平台自身:数据作为长期资产进行沉淀,未来可构建 DID、身份评分、Web3 KOL 系统等。
4 产品架构
GiveRep 的功能体系由四个关键模块构成:
声誉系统(Reputation)
项目任务(Loyalty Programs)
项目聚合(Project Aggregator)
钱包与身份(Wallet & Identity)
5 核心功能
5.1 声誉系统(Reputation)
核心概念
Reputation 积分(简称 REP)是 GiveRep 平台评估用户内容影响力的主指标;
积分并非只反映内容质量,还体现了内容的传播能力与互动热度,即影响力;
内容来源均为 推特(X)上的发言或评论,GiveRep 抓取内容,并进行打分。
积分规则:
用户每天有 3 个 Rep 可以主动获得,方式是:在别人的推文下评论并 @GiveRep,被系统识别后,评论者获得 1 Rep。每天最多获得 3 Rep。
被评论的推文作者(即原推作者)被动获得 Rep,相当于被“提名”。越多人在他的推文下留言并 @GiveRep,他获得的 Rep 越多。
评论者和被评论者都会获得 Rep,但更多来自评论行为,不是发布推文。
Influencer 的 @ 行为价值更高,其“提名”带有更强影响力权重(5x Rep),而且每天能送出更多 GiveRep 评论。
排行榜系统(Leaderboard):
用户可在排行榜中查看自己与他人的 Rep 积分;
榜单分为两类:
- Influencer 榜:由 GiveRep 官方认证的高影响力账号组成,权重较高;
- 普通榜单:所有用户均可上榜;
每位用户都可以在排行榜中查看:
- 自己发布的内容和被回复的内容;
- 用户“可信粉丝数”(筛除机器人粉或广告号)、Rep 排名、Rep 积分等数据。
- 获得提名的数量及来源,特别是有哪些 Influencer 给自己 Rep;
排名不仅依据 Rep 总分,还参考可信粉丝数量(去除广告号和僵尸粉);
上榜不依赖粉丝数量,不少粉丝仅 1-2k 的账号也进入了前 50 名,更强调互动质量与真实影响力。
社区争议与调整:
- 初期版本曾设定“每满 100 浏览量获得 1 个 REP”,导致大量刷流量现象;
- 社区质疑后平台调整权重模型,引入内容质量因子 + 权威背书机制(Influencer 权重);
- 平台已不再按单一浏览量计分,而是结合内容质量、账号参与度等多维度。
5.2 项目任务系统(Loyalty Programs)
Loyalty 系统是 GiveRep 的重要增长引擎与商业化模块。
功能描述:
- 用户可在平台上报名参与某个项目的内容 campaign;
- 参与者在 Twitter 上发布相关内容(内容可自选,需 @GiveRep + 项目名),可获取:
- REP,提升自己在该主题下的声誉值;
- 项目方奖励(Token、潜在空投);
- 每个项目都有独立数据看板,包括:
- 总参与人数、总推文数、总浏览数、参与度等;
- 榜单排名 + 指定推文列表 + Engagement 热度分析;
- 项目自定义的特殊指标如:PNL、Total Bets、Volume、Liquidity change。
优点:
- 强化用户参与动机,变“内容输出 → 可量化收益”;
- 项目方通过 GiveRep 获取精准曝光和真实用户;
- 用户多次参与同一项目可积累“项目影响力”。
5.3 项目聚合模块(Mindshare)
Mindshare 是一个项目聚合模块,展示当前 Web3 热点项目和 NFT 项目 在 X(Twitter)上的内容讨论热度;
所有项目均需通过审核后才能上线,确保内容与项目质量的基本门槛,减少用户筛选成本;
系统会基于社区活跃度、推文互动量(如阅读、点赞、评论) 自动排序,形成一份内容热度排行榜;
用户可以通过 Mindshare 快速了解当前最具话题度、用户参与度高的项目,避免错过趋势;
可视为 Web3 项目的「内容声量仪表盘」,适用于内容创作者选题、项目方观察市场反馈、投资者洞察社区热度等场景。
5.4 钱包与身份(Wallet & Identity)
用户使用 GiveRep 需绑定钱包地址,GiveRep 会把其 Twitter 账号与钱包地址进行绑定,从而打通链上行为与链下社交身份;
系统根据用户历史互动与内容表现,建立一个可视化的 Web3 社交声誉档案,包含:
- 累积获得的 Rep 积分;
- 被哪些 Influencer 提名;
- 哪些项目参与过、发过内容;
支持构建可信身份(Verifiable Identity),适用于以下场景:
- 空投筛选,识别真实活跃用户;
- 项目端识别优质创作者、种子用户;
- 形成个人「Web3 创作者履历」,为内容工作者、社区贡献者建立可验证的影响力资产;
6 运营体系
GiveRep 增长速度飞快,2 个月涨粉超过 25 万,推文平均阅读量达数千甚至上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6.1 初始增长:Sui 社区支持 + 创始人人脉启动
创始人 Eason 本身就活跃于 Sui 生态,曾参与生态建设、黑客松活动,具备丰富人脉与资源;
上线初期即获得 @SuiCap 官方曝光,项目一开始便切入 Sui 核心用户圈层;
多位知名 KOL 如 @eyezenhour 主动发文推荐产品,表示 GiveRep 工具很好用,可以看到自己做的项目在推特上的互动,形成第一波“真实口碑”传播;
初始传播策略明确:绑定生态 + 激活 KOL + 工具价值传播。
6.2 爆发节点:loyalty 系统上线 + 印度 KOL 助推
4 月 25 日 loyalty 系统上线,Ika @ikadotxyz 成为首个合作项目,DoubleUp @doubleup_app 紧随其后,用户参与门槛低,激励直接,迅速激起用户活跃;
印度 KOL @Gautamguptagg 发布爆款内容(13w+浏览),带来大量用户;
4 月底,社区自发发起关于 @GiveRep 是否区分大小写的讨论,创始人下场回应,带来 10w+ 曝光,形成二次传播;
5 月 4 日官方发文:1 周涨粉 9 万,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
6.3 病毒传播:@ 提名 + 排行榜触发网络效应
用户每天可主动评论内容 @GiveRep ,获得 Rep 积分,该机制带动用户自主传播;
每次@GiveRep 的评论 = 一次高曝光触点,内容作者与评论者双双得分,形成 双向激励循环;
排行榜机制(Trophy Score)强化竞争心理,带来持续活跃与用户留存;
整体机制形成类似早期 Lens 空投型传播机制,但更聚焦于内容质量与社交声誉维度。
6.4 为什么 GiveRep 能迅速增长?
1 Sui 社区原生启动:创始人 Eason 人脉基础 + 官方媒体早期曝光,快速打开声量
2 重视用户反馈与快速迭代:社区建议被采纳,机制持续优化(例如改掉 100 阅=1Rep)
3 设计有游戏感:榜单、积分、公平性等机制拉动活跃
4 社区 KOL 自发带动:Loyalty 项目与头部 KOL 联动传播,效果强于传统广告
5 市场环境利好:Sui 链处于热点周期(如 Walrus、IkaDot 火爆),FOMO 效应强
7 产品优化建议
7.1 GiveRep 的赛道定位与差异化价值
GiveRep 属于 InfoFi 赛道。Kaito AI 也属于此赛道,但 GiveRep 更强调参与型声誉构建,这本身就是一次对“Web3 影响力标准”的探索。
进一步来看,GiveRep 不但做到了“引流”,而且更进一步,把“转化”这个链上最重要但也最难实现的闭环,纳入了评估体系。
具体而言,项目方可以看到:
- 多少内容创作者为其项目产出了内容;
- 这些内容带来了多少读者互动(点赞、评论、上榜);
- 最终有多少用户连接钱包、使用产品完成链上交互。
这使得 GiveRep 不仅是一个内容平台,而是一个可以直接带动用户行为转化、衡量营销效果的内容驱动增长引擎。
在当前 Web3 营销 ROI 普遍缺乏量化评估手段的背景下,这是极具突破性的产品价值。
从行业的视角来看,GiveRep 正在推动一种新的影响力标准的建立:
- 不再唯粉丝量论
- 不再唯曝光量论
- 回归内容、交互与社区认可的真实反应
这不仅让真正有洞见、有内容、有社区感召力的创作者被发现,也降低了“变现门槛”,无需等品牌找上门,只要发布优质内容即可获得奖励。
也让项目方更容易精准投放资源,提高拉新与留存的效率。
7.2 当前挑战:REP 的计算方式仍显粗糙
InfoFi 与传统内容平台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再用中心化推荐算法决定内容命运,而是让“信息传播”本身成为产生价值的行为。
GiveRep 作为 InfoFi 生态中的代表项目,其最核心的机制之一是:让评论行为成为声誉(REP)的唯一分发入口。
平台不直接奖励发帖本身,而是通过“内容被评论”来识别它的传播价值:
- 内容作者只能被动获得 REP,且前提是有人在评论中 @GiveRep;
- 评论者会与原作者获得 REP,鼓励更多人主动“为好内容发声”。
这种机制的设计初衷是好的:避免灌水刷帖,引导大家关注高质量内容,并通过评论行为来“投票”给值得被看见的创作者。
但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为了获得评论、获取 REP,部分用户开始刻意“诱导互动”——机制本身被滥用,内容质量反而难以保证。
例如:
- 用“问题式发问”引流评论,但问题本身无实质价值;
- 利用情绪 FOMO 或热点话题刷互动,制造“伪内容热度”。 这类“高互动、低价值”的内容充斥榜单,正悄悄扭曲平台鼓励高质量讨论的初衷。
优化建议:引入“评论反馈维度”,识别内容真实价值
为了提升 REP 机制的有效性与公信力,建议增加评论内容的“反馈标签”机制,评论者可以给出内容评价类型:
- 👍 正向内容:有启发、有信息价值
- 🤔 中立讨论:普通对话内容
- ⚠️ 无意义:标题党、灌水、引导互动
- 🚫 骗局/误导:虚假内容、割韭菜
系统可根据评论的反馈比例,调整原作者 REP 积分的获得情况:
- 获得大量负面反馈的内容,作者可被扣 REP 分;
- 某些反馈类型(如“诈骗”)可触发人工审核,防止内容泛滥;
- 高反馈质量的评论者可以获得额外加权或可信评论者标签,构建“可信评价网络”。
7.3 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衡量“影响力”?
上面的优化建议,更多聚焦在防止机制滥用、提升评分公平性。但回归本质,我们仍需回答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更科学地衡量“信息的影响力”?
很多人将“声誉”简单理解为互动量(评论、转发、点赞),但这往往只是“热度”,而非“真实的内容价值”。
我认为,更贴切的理解是“影响力(Influence)”——它不仅关乎内容的曝光,更关乎内容是否真正改变了别人的观点、激发了有价值的对话、推动了社区共识的形成。
目前的影响力评估(Rep 积分)虽然引入了互动权重、Influencer 评估等机制,但仍未解决几个核心问题:
问题 | 说明 |
---|---|
数据易被刷 | 推文阅读量、点赞、评论等社交数据存在刷量空间,无法充分代表真实影响力 |
缺乏内容理解能力 | 算法目前难以识别“有深度 vs 水内容”之间的差别,导致“标题党”或情绪性内容得分过高 |
社区互动维度不够 | 社区讨论与回应是衡量内容价值的重要维度,但目前未被显性体现到评分模型中 |
垂直影响力未被捕捉 | 不同领域用户影响力难以横向比较,如观点评论 vs 交易分析内容,评分口径应不同 |
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核心维度,优化“影响力”的计算逻辑:
1)社区参与度
衡量一个人在社区中的活跃程度,不是指“发了多少内容”,而是看他是否持续参与他人话题、是否在不同讨论中提供了回应与反馈。
2)内容含金量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往往能提出关键问题、提供独特见解、解释复杂概念、提出新的视角。
与“标题党”、“情绪帖”不同,它们激发的是深入思考,而非简单煽动情绪。
3)内容创作力
即使你有好内容,如果表达形式差,也可能难以被传播。
高影响力的内容,往往在视觉呈现、语言逻辑、信息结构上都经过设计。易读的文字、好看的图表、精彩的视频,这些都是放大内容影响力的关键。
8 总结
真正的影响力,不是内容被看了多少次,而是它在社区中引发了什么反应、带来了哪些认知、促成了什么转化。
GiveRep 是 Web3 中少数真正抓住内容价值本质的项目之一。如果它能在“影响力测量”方面做得更深、更准,就有机会率先突破 InfoFi 模式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成为 Web3 内容创作者的“身份系统提供者”,并进一步演进为一个以社区驱动、ROI 可衡量的去中心化广告营销平台。
觉得文章不错就支持一下呗~

本文版权归 June 所有,采用 CC BY-NC-ND 4.0 国际许可协议 授权。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文链接,禁止改编及用于商业用途,商业合作请联系:yula.qian@gmail.com